当前位置:首页>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建议提案办理> 文章浏览
对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6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08-09 10:57
来源: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

张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与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0年5月,我市自主对标全国第一批试点,启动了“无废城市”创建工作。三年来,我们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聘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团队指导“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整体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五大类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处置和精细化管理,与初始数据相比,全市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从3.59下降至2.14,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37.5%提升至40%,新增绿色建筑占比从9.9%增长至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从8.4%提升至61%,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从5.6%提升至51%,农膜回收率从77.78%提升至95%,初步形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门峡模式”。2022年4月,我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

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中共三门峡市委、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三门峡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三发〔2022〕12号)。《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智慧化“无废城市”建设,制订《三门峡市“无废城市”智慧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大数据平台,打通多部门固体废物相关数据,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处置数据共享机制,提升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该项工作由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别牵头负责。

二、建设规划

建设三门峡市“无废城市”管理平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列入我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在《三门峡市“无废城市”建设研究报告》中,关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有专章论述和专门部署。

(一)建设预期

构建三门峡市“无废城市”管理平台,打通和集成相关部门业务和数据壁垒,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依托数字智能化,打造统一标准的废物数据中心,提升废物监管成效。以业务流转和决策分析调度为两大核心,建设实时监控、业务流转、数据共享、预测预警和科学决策一体化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平台,实现对废物的全流程、全方位、全天候、全民参与的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为废物处置产能规划提供依据,实现废物监管精细化、动态化、智能化的环境监管和决策。 

“无废城市”管理平台业务构架图如图1所示,管理平台规划如图2所示。

图片1.png

图1 “无废城市”管理平台业务构架图

图片2.png

图2 “无废城市”管理平台规划图

(二)具体功能

1. 动态申报管理,构建“无废”大数据中心。

提取环保固(危)废业务系统、环卫业务系统、住建业务系统、农业业务系统、医疗业务系统、其他业务系统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数据汇聚和查询展示,一源一档一册,建立废物数据全视图;多维度跨域分析,对现有数据进行多维度跨域关联分析,提升数据价值;数据共享联动,为上层各应用提供更多数据支撑,减少重复建设;业务数据治理,对来自不同系统的现有数据进行梳理和数据核查,制定数据统一标准规范。

“无废”大数据中心规划图如图3所示。

图片3.png

图3  “无废”大数据中心规划图

2. 过程追踪管理,跟踪定位运营情况。针对固废危废管理,通过固废危废处置信息管理(动态申报、视频监控、称重管理、二维码识别、产废业务量分析)、运输单位管理、转移过程分析、处置单位管理(一厂一档)、处置调度管理、污染物排放监测管理、综合分析,全面记录每一批固危废物的产生、转移、处置利用的过程信息以及状态信息,构建固危废一张图,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监督留痕、责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链。

针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收运、利用与处置管理需求,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视频监管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对运输车辆调度、轨迹、违规作业管理进行全面监管。在处置回收环节,通过监控管理、风险预警确保处置现场安全。推动固体垃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监管“一张网”,实现固体垃圾收集、转移、处置环节信息化、可视化,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和水平。全过程可视化监管规划图如图7-12所示。

图片4.png

图4 全过程可视化监管规划图

3. 部门协同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建设统一指挥调度系统,构建全局管控局面,重点采集各类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利用的过程信息,形成“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流向监管数据网。借助于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GIS、数据追踪、数据挖掘等技术,集成有线、无线通信,通过短信、语音、会议、远程视频等的形式,进行集中调度、协同作战、统一指挥的综合信息平台,在第一时间快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同时将应急预案文本数字化,为各种应急事件提供数据依据,主要包括预案管理、预案调阅、模板管理、消息管理四大功能。结合应急预案、应急处理知识库、案例库、以及时间信息、周边环境信息,自动生成应急方案,检验预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为预案的完善提供支持。由应对问题的被动式管理,向避免问题的主动性管理转变,提高监管效率。统一指挥调度系统设计图如图5所示。

图片5.png

图5 统一指挥调度系统设计图

4. 建设平台管理终端,展示建设成效。新建“无废城市”智慧管理信息大厅,汇总分析结果,将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及实时监控情况通过信息大厅进行展示、查询。通过信息大厅,一方面,可让管理者在全局掌握城市内资源、环保、能耗、环境等管理数据的同时实时观测到外部环境监测情况,另一方面展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相关政策文件及城市资源分类、供需信息情况。智慧管理平台大屏展示如图6所示。

图片6.png

图6 “无废城市”智慧管理平台大屏展示示意图

通过“智慧三门峡”的建设,健全固体垃圾统计制度,统一工业固体垃圾数据统计范围、口径和方法,完善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统计方法。针对固体垃圾管理职能分散、市场发展程度不足的问题,研究提出强化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促进固体垃圾回收利用处置投资、强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形成固体垃圾管理技术示范模式、提高固体垃圾污染各类案件处置能力等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群众获得感的具体任务措施。针对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各类固体废物,围绕提升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污染治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在城市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提出具体路径、任务与预期目标,促进末端处置管理向源头管控转变。

三、下步计划

(一)外出“取经”,学习“数字无废”先进经验

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力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2020年,绍兴启动“无废城市”数字化规划与建设,同年9月,绍兴“无废城市”信息化应用平台上线,绍兴市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全面数字化赋能“无废城市”建设的城市。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同意浙江成为全国首个“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省,推动构建纵向一体化、横向全覆盖的“无废城市”整体智治立体网络,为完善国家固体废物信息化平台先行探索。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会同公安、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卫健等部门,聚焦闭环管理、风险识别、产业服务、公众参与、决策支撑等需求,在绍兴试点基础上,打通多部门业务系统,按照“1+7+N”的整体框架,建成“浙里无废”数字化综合应用,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贯通、部门多跨协同,数字驱动“无废城市”建设。2021年11月,浙江省发布了全国首个“无废指数”,通过9项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构建,实时动态反映各地“无废城市”建设水平,亮晒各地不同领域的优势、短板和趋势,为地方统筹“无废城市”建设找准发力点。

(二)摸清家底,整合现有固废监管资源

目前,河南省尚未建设固废监管平台,我市计划在河南省固废监管平台建成后,根据模块设定情况,确定我市固废监管平台建设内容。据前期摸底,目前我市已有14个相关信息系统,其中包含市政府办负责的12345政府热线系统,市委政法委负责的全域网格管理系统,大数据局负责的政务云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线上三门峡APP、甘棠政务系统,以及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城管、卫健、金融等部门负责的相关信息系统。前期的系统虽有基础,但整合现有资源仍面临统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目前各部门统计基础薄弱、调查内容覆盖不全、调查项目交叉重复、统计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不到位,甚至数据相互矛盾等问题,统计标准问题制约着我市“无废城市”智慧平台的建设。

(三)立足实际,推进“无废城市”数字化建设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我市每年新增工业固废约1600万吨,以数字赋能推动工业固废精密智控是未来的工作重点。此外,对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实现全链条监管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要立足实际,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固废从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管,做到全程可追溯、全程留痕迹,实现固废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监管,全力保障生态安全。此外,要以生态强市战略为指引,基于循环经济建立固体废物产业链循环体系,搭建固废电商云平台和工业生态供应链,构建固体废物信息渠道,消除企业信息递差,以数字化赋能无废城市建设,盘活现有资源、挖掘内生动力,着力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感谢您对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注和支持。




2023年8月8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市生态环境局  2939020

联系人:高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