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政务要闻> 文章浏览
三门峡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成果展(二)——卢氏洛河
发布日期: 2022-11-23 11:17
来源: 三门峡生态环境局

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流经陕西、河南两省,在河南省巩义市注入黄河。河道全长447公里,流域总面积18881平方公里。洛河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境内流长122公里,流域面积2425平方公里,是卢氏县的母亲河。

10.png

洛河上游段原貌


11.png

洛河上游段治理效果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洛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是河洛文化之源,“双千年古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上游水源地安全保障区,洛阳和三门峡市饮用水源地上游汇水区,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生态环境极其敏感。

12.png


近年来,卢氏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立县·三生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四水同治”为抓手,精心打造清净洛河。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为主线,制定了洛河流域卢氏段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按照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的总要求,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调水、节水、综合利用一体谋划,重大工程和小型工程结合,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全面推进洛河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莘川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3.png

洛河城区段原貌


14.png

洛河城区段治理效果

持续加强水资源管理。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河道生态流量调度,对境内4个小型库编制了调度计划和生态水量闸坝联合调度方案,按照汛期和枯水期生态流量确定值进行了调度并进行实时监控,使主河段汛期、枯水期基本生态流量得到保障。不断提升水生态保护。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完成11条30平方公里以上河湖管理范围的划定,将重点流域周边环境敏感区纳入属地乡镇政府管护范围,建立“一河一策”长效管护机制,共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336人,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流河长全覆盖、三级领导全覆盖,河道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水灾害防治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综合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实施水生态提升工程,投资3.9亿元,完成洛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疏浚河道5.2公里,建设跌水3座,形成湿地3块,总水域面积400余亩,打造10.4公里亲水平台,实施5500余亩180余公里河道岸线绿化工程,提升了水源涵养能力,极大改善了城区水环境质量。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投资14.56亿元,对城区周边洛河12条支流进行水生态打造和修复,实施骨干河道两岸绿化工程,提高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水生生态环境。切实加大水环境治理。狠抓截污纳源工作,完成45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投资1500余万元,完成11.2公里洛北大渠沿线生活污水纳管工程,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得到控制。狠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日处理1.5万吨的豫清源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0.5万吨的富源污水处理厂,解决城区生活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压力,进一步完善洛河南岸7.5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有效降低了生活污水对流域水质的影响。加强黑臭水体整治,投资1373万元,完成了西沙河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实施河道清淤和主支管网建设,有效遏制了黑臭水体现象。开展流域治理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全域清洁河流和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完成了80公里河道岸线的清理,推进规范化采砂运营,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严密防范非法采砂行为。通过防洪工程与生态治理工程的有机结合,建成了洛河绿色生态长廊,形成了“山、水、林、人、文、城”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景区,美化了人居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15.png

洛河下游段原貌


16.png

洛河下游段治理效果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四水同治”成效显著,清净洛河蔚然显现。洛河流域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资源利用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吸引中华秋沙鸭、黑鹳、白天鹅、白秋沙、鸳鸯、花脸鸭、鹮(huan)嘴鹬(yu)、斑嘴鸭、白骨顶鸡、白鹭等诸多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洛河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提升,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场所,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美化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居住的幸福指数,一个宜居宜业宜游“三宜一体”的美丽生态卢氏,正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17.png


未来,卢氏县将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抓“三区两县一基地”的目标定位,推动洛河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