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政务要闻> 文章浏览
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全省第一名 三门峡:碧水清流润泽“生态崤函”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碧水保卫战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 2023-03-31 08:12
来源: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

最近,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2月份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三门峡市位列第一名。近年来,该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多次获此殊荣。在《三门峡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年度报告中,一串亮眼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三门峡市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2022年,全市考核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为“优”,全年水质达标率100%,优良水体比例100%;Ⅳ类及以上断面消除。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水质为“优”。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三水统筹”,持续推动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通过强化水质监测分析、清废行动,强力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重点工作,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交出了一份河湖竞秀、水清岸绿的三门峡答卷。

高位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 

1.jpg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守好水环境底线就是守牢城市发展生命线。三门峡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市域内黄河主河道206公里。市委市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环保理念,坚定贯彻中央、省委部署,提出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统领,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的新三门峡。成立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领挂帅、共担组长;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市直各单位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担当负责、亲力亲为,凝聚工作合力。出台《三门峡市2022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印发《三门峡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力推进18条黄河一级支流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支撑,为指导“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科技加持布控全市水环境监测千里眼

2.jpg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针对辖区内省控国控河流考核断面多、河流水环境安全防控压力大、治理任务重等实际,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水环境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我市主要河流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市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打赢碧水保卫战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实现对15处主要河流考核断面的全域监控,实时掌握河流断面水质动态,快速发现水污染风险、及时调度现场处置,高效助力水环境生态保护。为水环境综合评价、入河排污口精细化管理、生态补偿工作、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水质管理措施等的制定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助力打赢碧水保卫战功效初步显现。该局还借助无人机、监测船、高分卫星等科技手段,强化技术监控、精准溯源、科学治污,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助力我市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共监测12条河流,水质均符合Ⅰ~Ⅱ类,全部达到优良。15个监测断面中年均水质类别符合Ⅰ~Ⅱ类断面13个,占比86.7%、Ⅲ类断面2个,占比13.3%,Ⅳ类及以上断面消除。

建设“无废城市”  助推绿色蝶

三门峡市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积极统筹固体废物管理和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样板。


3.jpg

始终坚持全市上下“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编制《三门峡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完善“1+8+N”方案体系,协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设。全面系统建立持证矿山、有主废弃矿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问题工作台账,明确治理责任、治理措施、治理计划、治理目标和时间节点。出台实施《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保障山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施生态修复及绿色矿山建设“春霖行动”,先后关闭小散乱污企业1780家、退出矿山98座,累计修复矿山面积7.24万亩,治理历史遗留矿山面积1.1万亩、持证矿山面积6.15万亩。全市10万亩矿山修复大头落地,裸露的山体已经复绿,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每年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左右。从2016年下半年起,我市打响“小秦岭保卫战”,以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年损失地区生产总值100多亿元、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持续攻坚具有数十年开采历史、19次治而未果的小秦岭开采乱象。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生态环境部长期挂牌督办的负面典型,如今蝶变为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全市各地以绿色化改造为重点,完成“三大改造”项目378个、覆盖率超过70%,改造后企业碳排放减少30%。


 强力推进黄河三门峡段“清废行动” 

2022年启动了“清废行动”,按照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遥感排查——分批交办——地方整改——专家帮扶——遥感再看”的工作模式,全面排查黄河流域固废堆放、贮存、倾倒和填埋问题,严厉打击固废非法转移和倾倒等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对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堆放、贮存、倾倒和填埋问题展开排查,建立问题管理台账,第一时间做好现场核查工作。对于排查中发现的的问题,按照“清理、溯源、处罚、公开”要求,分别制定整改方案,细化问题整改目标、措施、要求和时间节点及责任单位(人)。对能够立即整治的,立行立改;对于整治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的,列出整治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实行限时办结、动态清零,确保件件落地、事事见效。目前,生态环境部对我市五个县(市、区)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方式排查出的65个疑似问题和31个信访举报案件核查和整改任务已全面完成。

4.jpg

打造美丽河湖  谱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坚持环保为民,按照“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目标,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执行《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累计投资约2亿元,完成了29家重点涉水排污单位提标改造工作,外排废水全面达到新标准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削减了污染负荷,促进水环境质量提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相关要求,巩固黄河流域“清四乱”整治成果,四乱问题实现“动态清零”。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6.321公里,清理非法采砂点5个,清理非法采砂量1534立方米,清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21751吨,拆除违法建筑8512平方米,清除围堤0.257公里,清除非法林地53229平方米,清除违规种植大棚350平方米,清理非法建筑物242座(间),恢复占地10700平方米,恢复滩地133余亩。

2022年我市天鹅湖、洛河(卢氏段)成功入选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谱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5.jpg

治理十八条黄河一级支流保“水清” 

我市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大国家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三水统筹”,持续推动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实施天鹅湖除险加固、城市生态水系连通、宏农涧河生态调水和六河生态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坝示范区等系列工程,提高生态供水3000万立方米,稳定保障主城区10条主要河流流量,灌溉农田1万亩,改善湿地面积0.2万亩。实施一批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2022年,我市9个项目进入了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库,已获得中央资金1.6亿元。2023年有5个项目进入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库,争取2023年首批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1.21亿元。

6.jpg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禹王路街道原店村,断流40年河流再通水,“龙须沟”变回“金水河”。弘农涧河是三门峡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以前的河道荒草丛生,污水横流;治理后成了人们休闲、运动、娱乐的好去处。经过6年的生态修复,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源于这里的沙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双桥河、阳平河5条黄河一级支流再次涌出汩汩清流,汇入滚滚黄河。灵宝窄口水库上游原是黄金采矿区,通过治理,水源地得到保护,水质持续好转,达到地表一类水标准,为灵宝和三门峡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补水提供保障。同样属于黄金采矿区的灵宝市豫灵镇文峪河经过治理,水中鱼虾游弋,不时有白鹭从水面掠过。目前,我市境内118条河流协同治理,黄河一级支流治理基本完成,实现全域“清水入黄”。


目前,已完成函谷关到三门峡大坝9条支流治理,关停沿黄排污企业800余家,治理小流域127条,清理河道42条125.5公里,完成坝段维修养护757道48.35公里,弘农涧河等主要支流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Ⅱ—Ⅲ类之间。去年,我市在分别在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召开的全省水环境质量分析研判电视电话会和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培训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和经验交流。

环境就是民生,碧水也是幸福。2023年,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补齐短板、提高质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为加快坚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三门峡提供坚强环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