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三门峡是一个拥有众多传奇故事和正在创造传奇的神奇地方。
三门峡的名字由来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相传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人民叫苦连天。大禹负责治水,他一改其父鲧“以堵为主”治水理念,变为“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方略,因势利导,在黄河中游凿龙门,开砥柱,用神斧将挡水大山劈成三道峡谷,还分别取了人门、神门、鬼门的名字,于是后人便将这里称为三门峡。
这里的另一个传奇与一本书有关:老子五十六岁那年辞官,倒骑着青牛,一直往西,准备过三门峡境内的函谷关到秦国讲学。当时函谷关令尹喜,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道有贵人来临,想方设法留下道高德崇、学问渊深的老子。老子感其虔诚,写了五千言《道德经》,这里遂成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无论传奇还是传说,口口相传,空口无凭,无历史资料记录可查。但我在今年4月应邀参加“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活动,实地进行5天的采访考察后,对三门峡的传奇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在实地参观庙底沟遗址和虢国博物馆时,出土的近4000件展品中,70%以上是近年仰韶文化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彩陶文物展出数量大、类型全。这些中原地区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等物品,生动展示了史前先民的生活图景。从众多出土的彩陶制品和玉(石)器上,我们看到了堪称“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同时证明了三门峡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史前时期中华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
庙底沟遗址和渑池仰韶村遗址以及灵宝北阳平遗址,共同构成了仰韶文化整体框架中的关键坐标,成为研究和展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原点。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的观点,而虢国车马坑群的发掘使得我国的冶铁历史向前追溯了一个世纪。
除此之外,三门峡还是“周召分陕”“甘棠遗爱”“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繻”“唐玄宗改元”“杜甫写《石壕吏》”等众多历史传奇故事的发生地,不一一赘述。
而当我们站在雄伟的三门峡大坝之上,感念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的境况下,老一辈建设者们众志成城修建这座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在赞叹先辈们创造“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丰功伟业的同时,更加让我们感到神奇的是这里的黄河水竟然是碧绿的,打破和颠覆了我们心中固有的“黄河水是浑浊黄色的”的传统认知。
三门峡市这座因河而生、依河而建、伴河而兴的城市是如何做到的呢?
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后,在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减淤、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等方面不断发挥着巨大效能,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中贡献“三门峡力量”:下游引黄灌区的“中国粮仓”里有了黄河水的“幸福味道”;豫西电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一汪碧水造就了1.95万公顷的库区湿地。
事情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过程更是曲折艰辛。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投入运用不久,就因为规划和设计的先天不足,不得不进行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用方式。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也由315米时的每秒3084立方米逐步增加到了每秒9701立方米。加之与后建的小浪底水利工程进行综合协调管理,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沙”,再改为“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对水量和泥沙进行双重调节,一般水沙年份水库可以达到冲淤平衡,可以保持长期有效库容,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为世界河流泥沙治理和水利科技研发开拓了“试验场”,留下许多宝贵经验。
在对黄河水利治标的同时,三门峡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的治本之策。特别是近年来,他们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举,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建管并重、远近结合,高质量保护沿黄生态,建成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0.72%,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全域“天然氧吧”城市。仅仅几年时间,其境内的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三门峡市水体达标率93.7%,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水体达标率超过90%的省辖市。
这一点还可以从三门峡进行小秦岭综合治理上看到其“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豪气。
小秦岭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座真正“金山”,曾因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而蜚声四海。数据显示,1975年—2015年,小秦岭区域累计生产黄金450余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在对小秦岭实地考察中,在其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聆听和看到小秦岭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历程,真切感受今昔发生的巨变。从原始照片和录像中,我们看到曾经由于长期粗放无序的开采,小秦岭“伤痕累累”:溪流被严重污染流淌着黑水,山体植被被破坏,碎石矿渣及生活垃圾遍布四野……珍稀野生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泥石流、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腹地,却真切感受到近几年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野花灼灼遍布山野,随处可闻的鸟鸣响彻清涧,山泉淙淙曲水蜿蜒,矿山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焕发出勃勃生机。系统施策修复的10万亩矿山,已经由点及面建设全域绿色矿山,成为林麝、狼、黄喉貂等大型动物和蝴蝶、甲壳虫等200余种昆虫类等众多生物的乐园。昔日被生态环境部长期挂牌督办的负面典型,蝶变为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伴随三门峡全区域内“水清、滩净、岸美、山绿、河畅”的生态环境转变,另一个传奇使者纷沓而至:近些年来,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的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聚集在三门峡黄河岸边宽阔恬静的湿地湖泊里栖息越冬,“天鹅之城”名声愈响。2022年冬季,来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的白天鹅数量更是达到1.6万只,占全国2/3以上。翩翩飞舞的白色精灵为冬日增添了灵动和生气,为三门峡的传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三门峡这个富有朝气和生机的地方,在保持原有的传奇光彩的同时,正不断创造着新的传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大天鹅之乡、首届《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摄影之乡,被誉为黄金之都、黄河明珠、文化圣地、“天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