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政务要闻> 文章浏览
我们该如何从精神上回归乡村
发布日期: 2023-09-21 08:02
来源: 崤函文学

我们该如何从精神上回归乡村

——读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有感

5-1.png

最近,读了著名作家乔叶的新作《宝水》,又联想到近期网上热议的“鼓励退休干部、教师、医生、技术人员以及退役军人回乡定居”的消息,感触很深。看来,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乡村发展实际,甚至国人的情感回归,“乡村”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心底迫切想要靠近的精神家园象征。但,分离了太久,如何回归,完成双向接纳,《宝水》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

小说《宝水》文字清新、舒缓、幽默,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处处用心用情,沿着作者的眼光看过去,通篇的乡土叙述和真情实感让你似乎可以闻到烟火气,可以触摸到乡间小路的花草,可以看到人们脸上的笑容,甚至可以听到嘈杂的人声,让你不由自主地和主人公一起走进了那个生机勃勃的小山村。

主人公地青萍是一名记者,年近退休,患有严重的失眠,失去了挚爱的奶奶和相濡以沫的丈夫,遭受了人生中重大的打击和失意。在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任务之后,她在苦苦寻求一种精神的救赎,寻找安放自己灵魂和双脚的一片天地。于是,在好友老原的帮助下,她来到了宝水村,住进了好友打造成民宿的农家小院。

颇具深意的是,和很多人一样,当初,她是从乡村“逃”出去的。

所谓爱之深,痛之切。她的出生地叫福田村,距离宝水村不远。那里不仅有奶奶,有童年的记忆和伤痕,更有地青萍灵魂的根。曾经痛彻肺腑,但却终身难忘,甚至不敢触碰。所以,她是带着一种强烈的熟悉而又陌生的特殊情感完成这次回归的。她曾经熟悉乡村,她从乡村长大,但她厌恶乡村,想要切除自己与乡村的联系,而且她基本也割舍成功了,成了没有乡村气息的城里人。然而,长久的城市生活恰恰成为一种限制,在遇到重大的生活变故时,她还是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乡村。她尝试了各种方法摆脱困境,但都没有成功。当朋友说有一个农家小院可以安住的时候,她欣然应允。这种选择,是主动的,是积极的,更是内心难以割舍的乡村情结驱动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宝水村也在发展旅游业,从传统的乡村转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地青萍来了,熟悉“乡村”的她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了宝水村的生活,积极投身到村史馆的建设等具体事务中。由于记者职业原因,她首先关注的是宝水村的文化,挖掘乡村文化,探寻宝水村人的精神世界自然而然成为作者借“地青萍”要完成的一项使命。村支书大英对她说:“咱村小是小,典故可不少。”活跃在乡村里面的那些故事,形成了小山村独特的精神体系。乡村的变化真实地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村民间的邻里关系,居住在繁华地段和偏远地段的村民间的关系,村民和村干部的关系,乡贤和村干部的关系,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之间的关系,都从一个巧妙的视角在揭示着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交汇。村支书大英是很平凡的村干部,她大气包容,非常熟悉乡村的一切,遭受许多挫折磨难却顽强坚韧,她灵活智慧,在各种利益层面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置妥帖。乡建专家孟胡子熟悉乡村特有的人情世故,他接纳新理念,也理解旧习俗,顺势而为,在社会发展中敏锐地寻找着着力点,实现自己的理想。宝水村的人们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变化,顽强,坚韧,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强大。

小说对游客心态的描写也很巧妙,极具现实意义,有的游客是纾解乡愁,有的游客是纯粹来消费,他们对农村、对村民会有某种优越感。“他们”在心理上并不理解和接纳乡村,更谈不上回归。当然,他们是无法找到那个“精神家园”的。

小说强调一个宝贵的理念,说到底,乡村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对于宝水村的未来,作者借闵县长的口发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警示:“把乡村当作城市做,把乡村标准跟城市标准看齐,这样的乡建思路是有问题的。”作者认为,从宝水村的变化来说,新农村建设要贴着乡村的世界观走,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作者有这样的自述:“乡村自有着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我们看它貌似颓废了、破碎了、寂寥了,但这些很可能只是一种貌似,骨子里很强韧的某种东西还在。”这种来自黄土地的最原始、最本真、最朴素的力量,那种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强大力量,那种真诚、善良、朴素、纯洁的情感,才是链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才是我们每个人心底共同的守护和期盼。小说结尾,地青萍完成了自己的精神蜕变和救赎,在乡村,她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根,也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归属——老原。读到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酣畅淋漓,你会觉得自己和地青萍一样,成功地找到了心灵的根——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宝水村”。

读完《宝水》,再联想到最近网上热议的“鼓励退休干部、教师、医生、技术人员以及退役军人回乡定居”的消息,更是令人感慨万千。毋庸置疑,回归乡村,将成为时代趋势。

只是,出走半生,接纳我们回归的乡村,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绿水青山,淳朴民风。我们呢?我们该带回去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