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政务要闻> 文章浏览
“生态飘带”绿映“黄河明珠”
发布日期: 2023-12-09 08:58
来源: 生态三门峡

3-1.png

初冬时节,黄河三门峡库区碧波荡漾,随着一批批白天鹅翩翩飞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摄影爱好者纷纷来到三门峡,体验“白天鹅旅游季”的独特魅力。目前,黄河三门峡段已形成42.75万亩湿地,上万只白天鹅嬉戏飞舞,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核心栖息地。

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6日,三门峡共收获优良天数249天,比去年同期增加21天,全省排名第四;PM10年累计平均浓度69.2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1.52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四;PM2.5年累计平均浓度39.68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5.33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三。

近年来,我市有力有序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并举,持续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形成了“天蓝、水清、河畅、滩净、岸美、山绿”的“生态飘带”,走出了一条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省森林覆盖率第一、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主要空气指标稳居黄河流域省辖市前列、黄河流域唯一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上下合力攻坚,打好“蓝天保卫战”。我市强力推动一系列大气攻坚措施:禁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建扩建单纯新增产能项目,持续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和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推进烟叶烘干烤房电代煤、燃气锅炉低氮改造、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规上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183.5万吨以内;全面提高煤炭行业清洁运输比例,煤炭运输车辆尾气排放达标率100%;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和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抓好工地、道路、露天堆场、企业生产等领域扬尘治理,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等要求;强化秸秆禁烧监管,扎实做好燃煤散烧治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3项指标连年实现“两降一增”,优良天数由2018年的212天增加到2022的245天;PM10年均浓度由9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74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由57微克/立方米下降为46微克/立方米。

全面治理18条黄河支流,治水固堤保“水清”。我市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实现对15处主要河流考核断面的全域监控,实时掌握河流断面水质动态,快速发现水污染风险、及时调度现场处置。全市共排查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300余个,逐一建立清单,启动溯源分类整治,截断所有排入河流的污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540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村庄并稳定运行。目前,三门峡境内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天鹅湖和洛河卢氏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全市水体达标率93.7%,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水体达标率超过90%的省辖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名列全省前茅。

实施百里黄河湿地修复,串珠成链护“滩净”。我市加快百里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加固提升道路、绿化美化沿途景观,打造豫西生态涵养段,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成全省廊道建设的示范性标志工程,呈现“库岸一体、天鹅齐飞”的美丽场景。同时,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保护工程,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并出台《关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指导意见》等,以法律武器加强湿地保护。

建设千里城市绿廊,拥河发展促“岸美”。我市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坚持大力兴绿、悉心植绿、精心护绿,积极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加快森林三门峡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72%,稳居全省第一。稳步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围绕建设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三大生态屏障”,加快推进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加快实施森林生态修复、水土涵养林建设、山区生态林建设等项目,“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实施万亩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增“山绿”。封堵坑口、清运矿渣、播撒草籽、栽植树木……从2016年起,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小秦岭保卫战”,全面修复小秦岭生态环境,昔日生态环境部长期挂牌督办的负面典型,如今蝶变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源于小秦岭的沙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双桥河、阳平河5条黄河一级支流涌出清流,汇入黄河。灵宝窄口水库上游原是黄金采矿区,通过治理,水源地得到保护,水质持续好转,达到地表一类水标准。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进山长制改革,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山长”体系,出台实施《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实现了山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及综合治理。据统计,全市各地以绿色化改造为重点,完成“三大改造”项目378个,覆盖率超过70%,改造后企业碳排放减少30%。

启动亿吨淤积泥沙综合利用,调沙清淤维“河畅”。每年7月上旬,随着三门峡水库开启调水调沙,滚滚浊浪奔涌冲泄。我市实施黄河亿吨淤积泥沙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减少三门峡库区淤积泥沙150万吨至500万吨,有效破解“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重大难题,推动黄河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为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安澜积累经验、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