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是生态色,是幸福色,是实现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三五”以来,三门峡市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引领,扎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擦亮生态文明金色招牌,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特别是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的空气质量不断优化、水环境质量不断向好、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总体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市“十三五”中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获“优秀”等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回眸“十三五”,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成绩亮眼。三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遵循和指南,站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带领班子成员恪尽职守、履职尽责,确保上级部署在三门峡市落地生根,环境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圆满完成,三门峡市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其中,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2020年,PM10、PM2.5、SO2、NO2、CO均优于全省均值,优良天数累计高于省均值97天,全省排名第3,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排名第一。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2020年全市7个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为95.2%,位列全省第一。2018—2020三年累计获省级生态补偿奖励资金8000余万元,是全省获得奖励资金较高的地市。重点指标悉数达成,三门峡绿水青山家底更为丰厚,成为市民切身可感的幸福。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先后获得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污染源普查国家级突出集体、市政府表彰集体二等功、生态环境执法先进集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机构改革工作获得生态环境部表扬;卢氏县省级生态县和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创建成功,填补了全市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创建空白,三门峡市成为全省有二级达标县的四个省辖市之一。
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蓝天白云成为城市标配,三年来我市持续围绕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着力破解大气污染深度矛盾;立足“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烧、控排”六控措施,全面抓好大气污染管控;紧扣精准应急,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12月31日,可吸入颗粒物(PM10)累计平均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5,同比下降15.6%;细颗粒物(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3,同比下降12.7%;优良天数268天,全省排名第3,同比增加31天。全年消除了严重污染,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综合指数全省第5,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全省第一梯队。
与2015 年(“十二五”末)相比,2020 年三门峡主要污染因子PM10、PM2.5、SO2、NO2、CO 降幅分别为42.9%、36.0%、85.1%、26.2%、50.0%,优良天数增加 71 天,增幅 36.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下降 21 天,降幅 72.4% ;与 2017 年(2018年—2020 年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前)相比,PM10、PM2.5、SO2、NO2、CO 降幅分别为 21.6%、15.8%、66.7%、24.4%、30.0%;优良天数增加 49 天,增幅 22.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下降 13 天,降幅 61.9%。2018年—2020年,PM10、PM2.5、SO2、NO2、CO均优于全省均值,优良天数累计高于省均值97天。
2018年—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累计获生态补偿金奖励5306.5万元。卢氏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和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填补全市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创建空白,我市成为全省成功创建二级达标县的四个省辖市之一。
水质变好,这是“十三五”期间三门峡市生态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三年以来,我市坚持建设治理并行,打好“碧水保卫战”。首先是围绕水环境排查整治,着力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系统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实现动态清零。完成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组织开展“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稳定为100%。
加大卢氏县淇河、老灌河污染综合整治,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水质安全。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构建河长制工作“3+8+11”总体布局,治理取水口515处,排污口311处,涉水建筑物506处,沿河工业企业132处,养殖企业333处,基本消除沿河违章建筑、侵占河道、非法设障、非法采砂、乱倒垃圾等现象。开展黄河“清四乱”,清理整顿船只463艘,拆除码头周边违建11处,清理违规企业13家,生态修复面积179万平方米,推进166家沿河企业、65个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危险废物企业排查整治16家,黄河三门峡水库水质由Ⅳ类提升为Ⅲ类。
同时,立足综合治理,全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大力实施流域重点工程项目34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实现从函谷关到黄河三门峡大坝全部9条支流的治理全覆盖;二仙坡苹果基地等3个综合治理项目达到生态示范国家级标准;城市水系连通青龙涧河等4条水系,实现城市生态水系良性循环。加快推进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21.6万亩湿地整体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平方公里,恢复湿地2700亩,建成黄河生态廊道190公里,筑牢沿黄生态屏障。
经过长时间努力,2020年,我市的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全市7个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为95.2%,暂列全省第一;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总达标率稳定为100%;国考、省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85.7%,无劣Ⅴ类水体。与 2015 年(十二五末)相比,2020年政府责任目标断面总达标率上升 14.5 个百分点;与2017 年(2018年—2020 年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前)相比,2020 年政府责任目标断面总达标率上升 1.1 个百分点。2019年,水环境质量被省考核为优秀等次。
倾力守护良田沃土
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立,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坚持防治修复并进,打好“净土保卫战”,我市开展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记者了解到,围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抓牢抓实污染源头防控。三年来,我市坚持分类管控和重点防控相结合,全面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排查,完成60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248个加油站地下油罐改造,14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整治,完成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8679亩,安全利用类耕地面积48903亩,强化对污染地块和疑似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建立健全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名录,防止污染地块进入流通市场。强化33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监管、强化医疗废物处置过程监管,处置涉疫情医疗废物14.5吨,确保土壤污染环节应控尽控。
开展涉重金属污染治理,持续降低土壤污染风险。完成灵宝市含重金属无主废矿渣无害化处理、氰化尾渣处置和义马市含铬污染物处置任务,完成铬污染物无害化处置24.45万吨,氰化尾渣处置58.68万吨,创造全省纪录;开展灵宝市4条河流重金属底泥综合整治,持续解决历史遗留涉重金属风险隐患。建立全口径涉重金属企业清单21家,削减重金属排放3.3吨,实现重金属削减排放率30%,比2013年下降12%。
聚焦无废城市创建,全面推进土壤污染源头治理。全面启动“无废城市”试点创建,积极推进渑池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成功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国赤泥处置量最大的综合利用基地。积极开展尾矿库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实施地下水修复治理试点工程;完成219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率102%。
如今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市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目前,我市农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对全市污染地块均进行管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行业削减重金属与2015年相比实现零增长,与2013年相比下降12%。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立,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累计无害化处置历史遗留含重金属无主废矿渣 381.99 万吨;完成义马市含铬污染物处置任务 24.45 万吨;完成灵宝市 3 家黄金冶炼企业历史遗留的氰化尾渣安全处置任务 58.68 万吨;开展灵宝市文峪河、枣香河、宏农涧河、阳平河河流重金属底泥综合整治,疏通河道 65.98 公里,无害化处理处置含重金属底泥209.01 万吨。全市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考核抽查合格率达到 95%以上。农村污水设施治理率从 2019 年的 16%提高到 39.3%,增加了 23.3 个百分点;地下水4个考核点位考核结果与 2015 年相比保持稳定。
2021年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局之年,我市将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黄河时报记者 卢仙格/文图